用人如器棄短用長
“用人如器”(或“使人如器”等)這個詞的意思是:用人和使用器物是一個道理,器物各有各的用處,一個善于使用器物的人,能夠合理使用各種器物,讓它們各得其所,充分發(fā)揮各自的作用;用人也是如此,應該棄人之短,用人之長,人盡其才,才盡其用。
古人喜歡以木匠善用木材的道理來說明用人如器的思想,他們把心靈手巧的木匠稱為“巧工”或“巧匠”,把木匠善于使用木材稱為“巧匠(巧工)制木”。西漢淮南王劉安與門客共著的《淮南子》一書中有這樣的論述:“賢明的君主使用人才,就好像巧工制木的道理一樣,用大木料制造舟船、房柱房梁等,用小木料制造船槳,做木楔子等;用長木料做屋檁房椽,用短木料做柱子上的橫木。木料不論大小長短各得其所,不管方的圓的各有所用……因此說山林荒野中的材料尚無可棄之物,何況于人呢?”
“用人如器”,實質是合理使用,關鍵是棄短用長。那么,為什么要用人如器、棄短用長呢?用人如器、棄短用長又有什么意義呢?綜合古人觀點,大致有以下幾層意思。
從使用人才的角度看,如能用人之長,則世無棄才;若求全責備,則無可用之人。
對于為什么用人要棄短用長,《淮南子·主術訓》里有一句簡明扼要的話,原話是這樣講的:“人固難全也,權而用其長而已矣。”意思是說,人本來就是難以十全十美的,只能是使用他們的長處罷了。這句話里有兩個關鍵字:一是“固”;二是“權”?!肮獭笔恰氨緛怼钡囊馑?,人本來就不是十全十美的,想用一個什么都好、什么都能的人,是找不到的;“權”是“姑且”“變通”的意思,找不到完美的人,只能是挑選一個雖然有缺點,但其長處尚能勝任工作需要的人。一“固”一“權”,就把為什么要棄短用長的道理說清楚了。
“人固難全”,說得還算比較委婉,還有人說得更直接一些。明代人薛瑄說:“用人當取其長而舍其短,若求備于一人,則世無可用之人才矣。”
如果明白了上面的道理,且想用一句正面的、高度概括的話來表達這一意思的話,那唐太宗的下面這句話便可當之無愧了:“人不可以求備,必舍其所短,取其所長?!?/span>
說到這里,或許有人問:既然“人固難全”,“人不可以求備”,那么還能要求“德才兼?zhèn)洹眴??其實,要求德才兼?zhèn)渑c要求完美無缺不是一回事。品德過得硬,加上某些方面,甚至某一方面才能比較突出,就可以說是德才兼?zhèn)?;而且對于品德好,也不是要求完美得一點缺點和過失都沒有,而是辯證地看,看本質,看大節(jié)。
清代康熙朝的縣令顧嗣協(xié),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詩:“駿馬能歷險,犁田不如牛。堅車能載重,渡河不如舟。舍長以就短,智者難為謀。生材貴適用,慎勿多苛求?!边@首詩用通俗的語言說明,人與其他天下萬物一樣,各有所長,亦各有所短,只有舍短就長,才能使他們各有所用。
從人才發(fā)展的角度看,如能用人之長,則是給人以發(fā)展機會。
人來到世界上,無論能力大小,都希望自己能成為有用之人,能力強一點的還希望做到有為有位,誰都不希望成為一個被拋棄的無用之人。左宗棠講過一句話:對人“非獎其長、護其短,不能盡人之力”;“非令其優(yōu)劣得所,不能盡人之用”。就是說,對于各類人才,必須舍短用長,使他們的長處和短處各得其所,才能做到人盡其才,才盡其用。
唐代人李覯說:“人沒有沒才能的,才能沒有不可用的。用人的才能,只要取其所長,使用得當,那么天下的人才都會像自己的手臂和手指一樣運用自如?!庇萌酥L,安排合理,用起來自然就順手。
古代凡立志建功立業(yè)的優(yōu)秀人才,并不十分在乎金錢財富,而最在乎的是能有一個可以施展才能的“用武之地”,使自己的作用能被社會所承認。他們將自己的才能未被領導者重視稱為“懷才不遇”,將不得已在不重視自己的領導人手下工作稱為“明珠暗投”,而將對自己的舉薦和重用稱為“再造之恩”,這些都反映了他們渴望得到重用,并使自己的才能得到進一步發(fā)展的迫切心情??滴趸实凼且晃粣巯瞬诺挠⒚骶鳎斫?、重視人才的感受,并認為那種對人才求全責備的做法是不厚道的行為。他說: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,棄短取長才能充分發(fā)揮一個人的才能。如果一定要求全責備,別人稍有欠缺就加以指責,這是不符合忠厚寬容精神的?!?/span>
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看,要想吸引和使用廣大人才,就必須堅持棄短用長的用人原則。
若求全責備,國家?guī)谉o可用之人;棄短用長,則廣大人才皆有可用。長短互補,自然就能形成強大的人才優(yōu)勢。唐太宗曾責怪宰相封德彝不注意舉薦人才。封德彝分辯說,自己是盡心努力的,只是一直沒有遇到優(yōu)秀人才。太宗聽了很生氣,說:“過去的圣明君主,使用人才就跟使用器物一樣,即用其所長,他們并沒有向別的時代借用人才,都是在當代選拔人才。難道說還要等到夢見傅說、遇到呂尚,然后再去治理國家嗎?哪一個朝代沒有賢人,只怕是我們不了解罷了!”一番話把封德彝說得羞愧而退。唐太宗的這番話充滿哲理:要想把國家治理得好,必須得到眾多優(yōu)秀人才;而要想得到優(yōu)秀人才,必須堅持使人如器、用人所長的用人方針。
朱元璋的見解同樣深刻。明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朱元璋與群臣談論治國方法,其中說道:“建造大廈的,必然要依靠眾多工匠;治理天下的,必然依賴于群才。然而人的才能有長有短,正如工匠的技藝有擅長的和不擅長的一樣。善于砍木的不能開鑿石頭,善于制造車輪的不能制造舟船。如果在用人的時候,量能授官,則無不可用之才?!敝煸霸谶@里所講的關于“治天下必賴于群才”的觀點、關于“量能授官,則無不可用之才”的觀點,與唐太宗的觀點如出一轍。
樹立和堅持用人如器、舍短用長的用人思想,對于治國理政的重大意義,不僅像李世民、朱元璋等具有宏圖大略的政治家有深刻體會,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文人謀士也都有充分認識。例如,深受元世祖器重的謀臣劉秉忠在上書中說:“賢明的君主用人,就好像高明的木匠用材,根據(jù)木材的粗細長短,按照尺寸畫線施工”“用人做到人盡其才,則是成功之道?!泵鞒拈_國功臣劉基也曾向朱元璋建議說:“您想要任用賢人,就應當使人如器,只有做到避短用長,才會取得功效從而有利于國家大事?!彼麄冎v的都是一個道理:要做好國家大事,無論是打天下還是治天下,只有堅持用人所長,人盡其才,才會成功。(摘編自《中國古代用人思想》 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 侯建良 劉玉華/著)